21塔體側面管道設計有何具體要求?(1)塔體側面管道一般有回流、進料、側線抽出、汽提蒸汽、重沸器入口和返回管道等,為使閥門關閉后無積液,上述管道上的閥門宜直接與塔體管口直接相接,進(出)料管道在同一角度有兩個以上的進(出)料開口時,管道應考慮一定的柔性;(2)分餾塔側線到汽提塔的管道上如有調節閥其安裝位置應靠近汽提塔.以保證調節同前有一段液住.其液柱的高度應滿足工藝的要求。
22塔底管道設計有何特點?(1)塔底的操作溫度一般較高,因此在布置塔底管道時,其柔性應滿足有關標準或規范的要求。尤其是塔底抽出管道和泵相連時,管道應短且少拐彎,又需有足夠的柔性以減少泵嘴受力。塔底抽出線應引至塔裙或底座外,塔裙內嚴禁設置法蘭成儀表接頭等管件。塔底到塔底泵的抽出管道在水平管段上不得有“袋形",應是“步步低",以免塔底泵產生汽蝕現象,抽出管上的隔斷閥應盡最靠近塔體,并便于操作。(2)除非是輔助重沸器,或者是兩個以上并聯的重沸器同時操作,而且要求在較寬的范圍內調節其熱負荷,塔底到重沸器的管道一般不宜設閥門。塔底釜式重佛器帶有離心泵時,重沸器的標高應滿足離心泵所需要的有效汽蝕余量,同時使塔底液面與重沸器液面的高差所形成的靜壓頭足以克服降液管、重沸器和升氣管的壓力損失。因此,管道的布置應在滿足柔性要求的同時,管道應短,彎頭應少。
23塔上人孔的布置應符合哪些要求?(1)塔的人孔應設在塔的操作區內,進、出塔比較方便、安全、合理的地方,并宜設在同一方位上。(2)設置人孔的部位必須注意塔的內部構件,一般應設在塔板上方的鼓泡區,不得設在塔的降液管或受液槽區域內;(3)塔體上的人孔(或手孔),一般每3-8層塔板布置一個;(4)人孔中心距平臺面的高度一般為600mm至1000mm之間,最適宜高度為750mm;(5)一座塔上的人孔宜布置在同一垂直線上,使其整齊美觀。24塔的管口方位有何要求?(1)塔的管口方位應滿足塔內件工作原理及結構的要求,設計時應注意設備內件整體結構與管口的相對方位;塔頂氣相開口布置在塔頂頭蓋中部;塔的回流開口,一般布置在塔板上方的管道側;氣相進料開口在塔板上方,與降液管平行;氣液混相進料開口在塔板上方,并設分配管;汽提蒸汽開口在汽提塔板下方,并加氣體分配管。側線產品抽出口在降液管下方的公弧范圍內,宜設抽出斗,對于中間降液管的雙溢流塔板,其抽出口可布置在該處任意角度,設抽出斗;塔底抽出口設在塔底頭蓋的中部,并設防渦流板,抽出口應延伸到塔的裙座外。(2)對于有塔板的塔,人孔宜布置在與塔板溢流堰平行的塔直徑上,條件不允許時可以不平行,但人孔與溢流堰在水平方向的凈距應不大于50mm。(3)人孔吊裝的方位,與梯子的設置應統一布置,在事故時,人蓋順利關閉的方向與人疏散的方向應一致。(4)液位計接口可通過根部閥與液位計直接連接,也可通過根部閥與液位計連通管相接。不得把液位計接口布置在進料口的對面60°角的范圍內,除非進料口有內擋板保護。與塔直連的外浮筒式液位控制接管應加擋板。液位計、液位控制浮筒、報警等裝置常位于塔平臺內或局部平臺端部,以便于維修。(5)壓力計接口應布置在塔的氣相區內,使壓力計讀數不受液位壓頭的影響。(6)取樣口和測溫口的布置,氣相取樣口和測溫口應避開塔板降液槽的氣相區,液相取樣口和測溫口應設在降液管區域的塔板持液層內;對于易結晶的液相取樣管應被向塔板。(7)塔頂部吊柱的定位應使旋轉時可達到平臺外起吊點上方,以及平臺所有人孔的位置。
25設備管口方位圖除表示管口外,還表示什么方位?除表示工藝及公用介質管口外,還應該表示:(1)儀表接管的方位,包括溫度、壓力、液位;(2)人孔、手孔和吊柱的方位,裙座排氣孔的方位;(3)設備地腳螺栓孔的方位或支耳的方位;(4)吊耳、接地板和銘牌的方位;(5)內部爬梯、裙座底部加強支撐的方位。
26如何確定臥式容器支座的固定側?從該容器所需連接的管道中找出對柔性計算最重要的(難度或要求最高的)一根管道,例如補償量大,管徑大的管道,作為決定支座型式的依據。固定側支座位置應有利于該管道的柔性計算。
27臥式容器的管口方位有什么要求?(1)在設備殼體上的液體入口和出口間距應盡量遠。液體入口管應盡量遠離容器液位計接口;(2)液位計接口應布置在操作人便于觀察和方便維慘的位置。有時為減少設備上的接管口,可將就地液位計、液位控制器、液位報警等測量裝置安裝在聯箱上。波位計管口的方位,應與液位調節閥組布置在同一側;(3)鉸鏈(或吊柱)連接的人孔蓋,在打開時應不影響其他管口或管道等;(4)安全閥接管口應設在容器頂部。28臥式容器的管道布置的一般要求是什么?容器(罐)的管道比較簡單;立式容器的管道布置大體上與塔的管道布置相似,也采取沿罐壁進行設計,管道上的閥門也要求直接與開口相接;這樣可避免積液。臥式容器設備布置時,一般將罐與管廊的長方向相垂直所以其管道如氣體出口管道、安全閥出口管道、液體出口管道等都朝向管廊,并與管廊上的有關;主管相連接。容器頂部開口接出的管道,其標高宜高于與管廊上相接的主管,以便于接在主管的頂部。容器底部的液體出口管道與管底下的泵相連接時,其管底標高應不影響人的通行。(1)對臥式容器的液體出口與泵吸入口連接的管道,若在通道上架空配管時,最小凈空高度為 2200mrn ;(2)與臥式容器底部管口連接的管道,其低點排液口距地坪最小凈空為150mm;(3)安全閥的出口排入密閉管道系統時,應避免積液,并滿足安全閥出口管道順介質流向成45°向下與密閉總管頂部相接,且無“袋形"。若安全閥安裝在遠離容器時,要校核從容器至安全閥入口管道的壓力降;(4)儲罐頂部管道的調節閥組布置在平臺上;(5)應根據設備及管道布置惰況設置平臺。
29加熱爐管道布置設計的一般要求是什么?(1)加熱爐管道布置隨加熱爐的爐型不同而異,在加熱爐管道布置時,應對其進、出料管道、燃料系統管道、吹灰氣管道、滅火蒸汽管道等統一考慮;(2)對圓筒爐進、出料總管,通常采用環形布置于爐體周圍,可支承在地面或爐體上。環形總管應布置在看火門以上,以便于看火門的正常操作和維修;(3)必要時在爐出口管道彎頭。三通或變徑較大之外,或者從爐頂垂直向下的底部位置,設置防震支架;(4)如果在管道設置爆破片,其方向不得朝向操作或設備;(5)主要調節閥組通常布置在管廊與爐體之間并注意通道要求;(6)蒸汽、燃料油或燃料氣管道上的閥門宜布置在看火門附近的垂直管道上,并滿足調節和檢修的要求;(7)在寒冷地區,應根據規定對燃料油管道采用蒸汽伴熱;(8)靠近噴嘴處的管道應采用便于拆卸的接連結構,以便清掃和維修;(9)應在經常操作的在較高位置的閥門和觀察部位設置平臺和梯子;(10)燃料管道的排放點,應遠高爐子至少15m,并應排入收集系統,不得直接排入下水道;(11)與爐子連接的管道,盡量集中排列,以便于支撐,達到協調。美觀的目的;(12)對加熱爐的進料管道,應保持各路流量均勻;對于全液相進料管道,一般各路都設有流量調節閥調節各路流量,否則應對稱布置管道,氣液兩相的進出管道,必須采用對稱布置,以保證各路壓降相同;(l3)環形油線應以最高溫度計算熱補償量,并利用管道自然補償來吸收其熱膨脹量。
30對加熱爐的燃料氣管道布置的一般要求是什么?(1)燃料氣要設分配主管,使每個噴嘴的燃料氣都能均勻分布;燃料氣支管由分配主管上部引出,以保證進噴嘴的燃料氣不攜帶水或凝縮油。在燃料氣分配主管末端裝有DN20的排液閥,便于試運沖洗及停工掃線后排液,以及開工時取樣分析管道內的氧含量,排液管上應設兩道排液閥以免泄漏,該閥能在地面或平臺上操作。燃料氣切斷總閥應設在距加熱爐15m以外。(2)在燃料氣管道上設置阻火器,就可以阻止火焰蔓延,阻火器按作用原理可分為干式阻火器和安全水封兩種。工業生產裝置中加熱爐的燃料氣管上一般采用多層銅絲網的干式阻火器。阻火器應放置在靠近噴嘴的地方。管道阻火器與燃燒器距離不宜大于12m。這樣,阻火器就不致于處在嚴重的爆 zha條件下,使用壽命可以延長。